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方志工作 / 理论研究

应重视方志评论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12-05-16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来 源:  湖北方志   作 者:  聂华中  
    方志评论是以方志事业为研究对象的一种理论思维与表述活动,它是全部方志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方志评论的重点是志书评论,它滞后于方志编纂实践,而又给予后继的方志编纂实践以巨大影响。志书评论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方志编纂实践的一种反思,有助于方志界积累经验,形成理论认识,进一步促进志书质量的提高;二是方志文化的一种弘扬,能够帮助社会各界正确认识方志的价值,增强志书的社会效益。现在,方志评论文章日渐增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精彩之笔,难以实现方志评论的功能目的。必须加强对方志评论的研究,把它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从而促进方志事业的繁荣和志书质量的提高。
方志评论的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
  当今方志界大都认同以观点正确、资料完备、特点突出、体例完善、文风端正作为衡量志书质量的标准,许多评论文章就是以此为准绳而撰写出来的,给人一种空泛之感。究其原因,这与方志评论的理论指导不力颇有关系。《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要求“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必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十二大所确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既是编纂方志的指导原则,又是评论方志的政治标准。方志编纂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志书评论也应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对评论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作出切中肯綮的评价。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同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坚持以唯物的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历史和现实。马克思、恩格斯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方志学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既要反对只注意“僵死事实的搜集”的经验主义倾向,又要反对凭空想象的唯心主义倾向。历代名志,寓观点于记述之中,实用价值高,读起来耐人寻味。现今某些志书有资料堆砌之嫌,没有用区域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这根主线来组织和编排资料;有的志书套用固定的编目框架,塞进本区域的资料,难以反映区域发展的实际进程;有的志书夹杂一些不是从材料引申出来的空泛议论,或录入不真实的史料。这都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来加以克服的弊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方志评论,就找到了方志评论的政治标准与学术标准相统一的结合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这是历史的客观存在,一部志书的政治观点必须符合党的方针和路线,记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政治事件,要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要实事求是地记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区域中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现在一些方志对政治部类的记述显得有些薄弱,方志评论应该把它作为一个主要课题加以研究,总结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力求在志书中真实地反映区域政治活动及其与各项事业的关联性。
  方志评论的学术标准是由方志的基本属性所规定。方志是记述区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性著作,方志评论应该抓住区域发展这个重点进行分析研究。判定一部志书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就是看它是否通过资料的编排而理出了区域发展的基本线索。举凡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要研究其起始状况和发展过程,要把其兴衰起伏的转折点记述清楚。为此,必须记述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这根主线,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管理制度的变化,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组成因素之一,其处置是否得当,往往给区域发展以巨大影响。当然,方志评论还要顾及方志编纂其他方面,诸如方志篇目设置是否合理,记述方法是否恰当,收录资料是否有误,数据是否准确,行文是否严谨、生动、活泼,这些都是方志评论的对象,要把方志编纂的实践经验系统化,逐渐上升为理论,又反过来指导方志编纂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方志学这门真正实证的科学。
  方志评论还有一个弘扬方志文化和扩大志书社会效益的作用。要向社会各界做好志书评介,使社会各界了解志书,使用志书,密切方志界与社会各界的联系。
志书的价值取向与评论的角度选择
  志书是记述区域自然与社会历史和现状的综合资料性著作,由于各区域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方志评论不能套用一个模式。对同一部志书,由于评论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可能作出很不一致的评价。为了提高评论的科学性,必须从方志属性出发,确定志书的价值取向,以校正评论者的评论角度。历代著名方志学家,根据方志是资料性著作这一属性,他们撰写评论文章,首先注重资料的完备与真实。司马光评宋敏求的《河南志》,肯定其优点是详备清晰。“凡其兴废、迁徙、及宫室、城郭、坊市、第舍、县镇、乡里、山川、津梁、亭驿、庙寺、陵墓之名数,与古先之遗迹,人物之俊秀,守令之良能,花卉之殊尤,无不备载。考诸书记,其详不啻十余倍。开编桀然,如指诸掌,真博物之书也。”梁启超认为“方志之著述,非如哲学家、文学家之可以闭户瞑目其理想而遂有创获也,其最主要之工作在调查事实,搜集资料。”尽管方志之通患在芜杂,仍可“供吾侪披沙拣金之恁藉,而各地方分化发展之迹及其比较,明眼人遂可以从此中窥见消息,斯则方志之所以可贵也。”谭其骧说:“地方志既然是记述一地情况的资料全书,应做到理清一地事物发展之基本脉络。”方志的基本价值取向在于彰明区域分化发展之迹,方志评论就要从这个角度来阐发其意蕴。诚然,方志的价值取向历来就不一致,除上述重视区域发展的方志观念外,有人宣扬方志的政教作用,有人执着于方志对国家统一的巨大影响。明朝何义渊《正统广昌县志序》说:“是志也,不可视之为山经地理之书,其关于风化也大矣。”王之诰为李辅《全辽志》作序,从国家全局分析辽宁的重要地位,“究观地形,民俗之异,宜仰溯祖宗建置之深意,则今日辽左之于国家,其所系轻重与其固圉绥怀之策,盖可睹矣。”此外,不同种类的志书,如山志、水志,其价值取向也不同于行政区域志等。可见方志的记述对象不同,价值取向有异,评论的侧重点就不一样。方志的基本价值取向应该是为区域发展服务,方志评论要围绕这个主旨而各有侧重地做文章,就能把评论搞得生动活泼而富有成效。
方志评论文章的写作
  方志评论是整个方志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方志评论文章的写作,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兼顾全面;既有宏观的总体审察,以把握其趋势,又有微观的具体分析,不放过其疵瑕。要从全方位多角度撰写各类评论文章,考志体源流而评其工拙,察编撰者优劣而溯其师承,探记述方法而明其奥义,搜反馈信息而详其社会效益,录修撰史事而存其故实。提高方志评论的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评论者自身修养,板起面孔训人不好,应酬讨好也无益。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志书作科学的分析研究,从而作出恰当而公正的评价。
  为了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方志评论学,要认真借鉴前人的经验。章学诚是古代方志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方志评论方面也留下一笔值得注意的遗产。方志评论文章的写作,有两种形式:一是对某一志书进行的专文评论;二是在论述某一问题时联系古今志书加以评论。其特点有三:一是把对某方志的评论纳入到方志发展史观的总体评价中,二是以史书的标尺来衡量志书优劣,三是偏重于体例文辞。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记述事项是否详备真实的评论。人们常用横不缺项、竖不断线作为衡量志书资料是否齐备的标准,但具体运用这个标准时,只有用是否理清了区域发展主要转折过程的原则来衡量,才能比较符合实际地作出是否“缺”和“断”的判定。所谓“不缺项”,并不等于细大不捐和包罗无遗;“不断线”,也不等于一笔笔编年次月的流水账。方志只能记述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只有把“横不缺项”、“竖不断线”的标准放在反映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中加以考察,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判定是否缺项断线的客观依据。方志评论文章的写作要坚持以区域发展的总体视角,认真分析志书资料真实性,编纂科学性,记述动态性和语言表达的美学原则等方面的成败得失。
  撰写方志评论文章,必须首先了解所评志书的编纂情况,对该志书记述对象的历史和现状有所了解,并认真阅读志书。“知其人”、“论其世”。评论志书,不了解志书编撰情况,不弄清其记述对象的基本情势,就是无的放矢。为了把评论写得深刻有力,一定要细心揣摩编者的意图,设身处地为编者着想,反复比较怎样布局行文更好。切不可随意而论,乱加指点。方志评论,不拘一格。可点评,可长论,可详加校勘,可钩玄提要。资料取舍、行文表达对编者和读者都有裨益。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