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社科风采 / 雷锋在线 / 雷锋史料

卷宗第四·三次大额捐款

【信息来源:  信息时间:2015-09-23  阅读次数:】 【我要打印】 【关闭
卷宗第四·三次大额捐款
 
      雷锋在抚顺期间,共有三次百元大额度捐款。
      (一)1960年5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雷锋上街办事,看到成百上千的人正在热烈庆祝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他想,一个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一定会有很多困难,作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应该用实际行动去支援新成立的人民公社。于是他立即跑到望花七百储蓄所,从平时积攒下来的203元全部储蓄中取出200元钱送到和平公社。一走进公社办公室,雷锋就掏出钱来并用双手捧给办公室工作人员,说:“这是我庆祝和平人民公社成立的一点心意,请收下吧。”工作人员一看是位解放军战士,感到他每月只有6元钱津贴,一下拿出这么多钱非常不容易,就说:“同志,你热爱公社的一片心意,我们可以收下,可这钱我们不能收,现在正是困难时期,你还是留着自己用或者寄回家里去吧。”雷锋一听到“家”心里深受触动,马上就说:“人民公社就是我的家呀,我这钱就是给家里用的,假如我的父母还在,我相信,他们一定不会拒绝一个儿子给的钱。”接着雷锋还诉说了自己的苦难家史。工作人员见他态度诚恳,话又说到了这个份儿,便执意只留下100元,并要求他签字立据,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否则就决不能收这笔捐款。雷锋一看没有再商量余地,只好遵命照办了。
      1960年11月11日,工程兵工程第十团首长收到中国共产党抚顺市和平人民公社委员会给部队的来信。信中对雷锋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捐款一事深表感谢。
【文献实录】
      和平人民公社致部队首长的信
中国人民解放军7343部队各级首长同志:
      在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里,正当全市人民轰轰烈烈兴高采烈地迎接城市人民公社化的时候,人民的子弟兵和全市人民一样,欢欣鼓舞地迎接人民公社的建立。你部15分队雷锋同志,怀着兴奋的心情,带着他不知积蓄了多久的200元人民币来到我社筹建办公室,为表示对党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拥护和对人民公社的无比热爱,要将自己积蓄的钱全部献给人民公社。他这种精神,使我们深为感动。为照顾到雷锋同志的日常生活用费和对家庭的照顾,我们没有接受这些钱,只是对这位优秀战士表示了我们的谢意。
      雷锋同志是我们人民解放军中的一员,他这种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是党长期教育的结果,是人民军队里战士中的榜样,我们深信:雷锋同志这样的战士是很多很多的。
      雷锋同志发扬了我军拥政爱民、军民一家的光荣传统,对于他这种崇高的品质,我们只有对党所教育培养的军队表示感谢!                        
此致
敬礼
中国共产党抚顺市和平人民公社委员会
1960年11月11日
      (二)8月上旬,雷锋从弓长岭一位工友的来信中得知,辽阳地区发大水,太子河泛滥成灾,交通阻断,许多村子和庄稼被淹,焦化厂也停工待料。这封信对雷锋震动不小,加上广播和报纸报道的消息,他愈来愈真切地感到灾情的严重。雷锋就急忙冒雨跑到邮局,填写了一张汇款单,将100元钱寄到辽阳市防汛抗灾指挥部,并在汇款单附言中写道:“我是从辽阳参军入伍的,辽阳是我的第二故乡。辽阳遭受水灾,作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我要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来支援灾区人民,希望辽阳市委收下这100元捐款。”
      雷锋对辽阳地区遭受的百年不遇特大水灾一直牵挂在心,于是他8月28日又给辽阳市委写了一封信。同时,还随信寄去一张他拉手风琴的4寸黑白照片,照片上有“青春之歌”四个字的题字,他在照片背面写上了:“赠给:辽阳市委留念  7343部队15分队雷锋  60.8.28”。
【文献实录】
致中共辽阳市委的信
敬爱的辽阳市委:
      我是7343部队15分队的一名新战士,我名叫雷锋,是今年1月从辽阳弓长岭矿入伍到部队的。由于部队党委和首长对我的不断教育和培养,使我的政治觉悟不断地提高,使我的思想和眼界变得更加开朗和远大。
      现在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增产节约的号召。目前,在我们的部队里,已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的高潮。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我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这一号召,我看到最近以来,辽阳遭受了百年没有过的大洪水的侵袭,因此使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现在国家和人民有困难,我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一定要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来支援灾区人民。
      现在部队每月发给我们6元钱津贴,我每月除了理发花5角钱外,余下的钱我都存到储蓄所。入伍后我把在工厂时候攒的40多元,都带到部队存到了储蓄所。我在部队短短的7个月里,又节约了津贴费30多元,到现在为止,我已储存了100元钱。
      今天我怀着万分高兴的心情,将我节约的100元钱寄给你们,支援灾区人民公社发展生产。
      我的生命是党给我的,党是我慈祥的母亲。我一定要听党的话,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为祖国的壮丽事业贡献我的一切力量。
      最后请市委对我多多培养,使我不断前进。
此致
敬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战士雷锋
1960年8月28日
      1960年9月6日,中共辽阳市委寄给7343部队并转15分队雷锋一封感谢信。收到雷锋支援辽阳灾区的100元钱汇款和一封信后,辽阳市委领导非常感动,认为一个战士每月只有几元钱津贴费,要积攒100元钱至少得需要一两年时间,实在不忍心收这笔捐款。市委副书记邵良就安排市委机关的工作人员李绍信执笔,以辽阳市委的名义发出了这封感谢信。
【文献实录】
中共辽阳市委致部队首长的信
7343部队并转15分队雷锋同志:
      8月28日,雷锋同志给我们来了信并随信寄来100元钱,表示他对灾区的关怀和支援。雷锋同志能在我们遭受特大水灾之时,寄信和邮钱,从道义和财力支援我市灾区,这种崇高的阶级友爱精神,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和人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说明了我们人民解放军有着一贯的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的光荣传统。雷锋同志能够有着无尚崇高的共产主义品德,也是党和部队长期教导的结果。
      辽阳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受到严重损失。但是,在党中央、毛主席和省委、鞍山市委的亲切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兄弟市县的大力援助下抢救了被水围困的灾胞,减轻了洪水灾害的损失。同时中央和各兄弟市、县,又运来了大批救济物资,安排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目前,灾区人民在党的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信心百倍,干劲十足,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入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运动。我们对雷锋同志寄来的款项不准备收留,并代表灾区人民向雷锋同志再一次表示感谢。希望他能把钱继续存到银行里,支援国家建设。我们一定教育灾区人民学习雷锋同志的阶级友爱和共产主义品格,鼓起更大干劲,更加奋发图强,为彻底医治洪水创伤,重建辽阳幸福的新农村而努力。
此致
敬礼!
中共辽阳市委员会
1960年9月6日
(并附去汇款100元)
      当人们得知雷锋为抚顺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成立和辽阳地区遭受百年不遇洪水分别捐了款时,却被有些人议论为是“傻子”。雷锋就此事在1960年8月20日写下日记表明心迹:“望花区成立了一个人民公社,我把平时节约下来的一百元钱,支援了他们;辽阳市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我把省吃俭用积存的一百元钱寄给了辽阳灾区人民。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社会主义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我就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三)随着雷锋事迹的宣传,特别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报刊的报道,雷锋的名字迅速被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知晓,四面八方的读者纷纷给雷锋来信。1961年9月11日,雷锋接到了河南省巩县驻驾庄公社干沟民办小学教师刘知伦写来的信。这封信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代表干沟小学师生写给的雷锋的求援信。信中说,因近两年连续遭到严重的自然灾害,致使民办学校遇到一些暂时困难,明确要求雷锋给予100元现金援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雷锋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指导员高士祥。高指导员看完了这封信,感到非常为难,就对雷锋说:“时下有困难的地方很多,不只一个干沟小学。我知道你已经没有什么存款,这点钱救不了多少难。”雷锋沉思了很长一会儿,就说:“我想卖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可以凑点钱。”高士祥没有同意雷锋的这种打算,因为把衣服和皮鞋拿到自由市场去卖,这有违于部队的纪律。他想了想又说:“可以请部分官兵为干沟小学捐点款。”雷锋说:“信是写给我的,不能麻烦其他人,再说眼下不少战士家中也都有困难。”在那些天里,雷锋心中非常不安,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想:“人民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是主人,是广大劳苦大众当中的一员,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最后就将自己积攒了1年零9个月的全部津贴费100元,寄给了干沟民办小学校。
【文献实录】
           雷锋的《入党转正申请书》(节录)
      当我看到人们有困难的时候,我就想到:劳苦大众是一家,阶级兄弟要帮助,哪怕牺牲个人利益或付出什么代价也心甘情愿。例如我接到河南省一个民办小学校的来信,他们说,因几年遭到自然灾害,造成了一些暂时的困难,要我给予他们以经济援助。我看了这封信,就向首长请示,准备卖掉自己的衣服和皮鞋,以支援他们办学。当首长没有同意我这种作法的时候,心里却感到很不安,连觉也睡不着,我左思右想,后来把自己在部队一年零九个月所集留下来的全部津贴费(壹佰元)支援了干沟民办小学校。我把钱寄出去了,心里也就快活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我领会了党的精神,是党教给了我无产阶级的思想,是党不断培养和教育我的结果。

附件下载: